小香蒲,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。根狀莖姜黃色或黃褐色,先端乳白色。地上莖直立,細(xì)弱,矮小。葉通常基生,鞘狀,無葉片,如葉片存在,葉鞘邊緣膜質(zhì),葉耳向上伸展。雌雄花序遠(yuǎn)離;葉狀苞片明顯寬于葉片。

雄花無被,雄蕊通常1枚單生,花藥長1.5毫米,花粉粒成四合體,紋飾顆粒狀;雌花具小苞片;花柱長約0.5毫米,子房長0.8-1毫米;白色絲狀毛先端膨大呈圓形,著生于子房柄基部,或向上延伸,與不孕雌花及小苞片近等長,均短于柱頭。

小堅(jiān)果橢圓形,縱裂,果皮膜質(zhì)。種子黃褐色,橢圓形。花果期5-8月。 產(chǎn)中國多省區(qū)。生于池塘、水泡子、水溝邊淺水處,亦常見于一些水體干枯后的濕地及低洼處。巴基斯坦、原蘇聯(lián)、亞洲北部、歐洲等均有分布。宜做花境、水景背景材料。富含較多的粗纖維,可用于造紙,葉稱蒲草可用于編織。

形態(tài)特征:雌雄花序遠(yuǎn)離,雄花序長3-8厘米,花序軸無毛,基部具1枚葉狀苞片,長4-6厘米,寬4-6毫米,花后脫落;雌花序長1.6-4.5厘米,葉狀苞片明顯寬于葉片。雄花無被,雄蕊通常1枚單生,有時(shí)2-3枚合生,基部具短柄。

長約0.5毫米,向下漸寬,花藥長1.5毫米,花粉粒成四合體,紋飾顆粒狀;雌花具小苞片;孕性雌花柱頭條形,長約0.5毫米,花柱長約0.5毫米,子房長0.8-1毫米,紡錘形,子房柄長約4毫米,纖細(xì);

不孕雌花子房長1-1.3毫米,倒圓錐形;白色絲狀毛先端膨大呈圓形,著生于子房柄基部,或向上延伸,與不孕雌花及小苞片近等長,均短于柱頭。小堅(jiān)果橢圓形,縱裂,果皮膜質(zhì)。種子黃褐色,橢圓形。花果期5-8月。

生長習(xí)性:小香蒲為暖溫性中濕生牧草,為低溫草地植物。多生于河漫灘與階地的淺水沼澤、沼澤化草甸及排鹽渠溝邊的低濕地里。土壤多為壤質(zhì),砂壤質(zhì)沼澤土、沼澤化草甸土及低濕的鹽化草甸上。

但在輕度鹽堿化的沼澤土壤中生長較好。小香蒲是一種沼生植物,抗旱能力差,在較干燥的土壤上一般沒有生長。多在低濕地生長,形成面積較小的群落。 

小香蒲的繁殖方式:于年4-6月進(jìn)行。將香蒲地下的根狀莖挖出,用利刀截成每叢帶有6-7個(gè)芽的新株,分別定植即可。多于春季進(jìn)行。播后不覆土,注意保持苗床濕潤,夏季小苗成形后再分栽。 

小香蒲的栽培技術(shù)

選地:宜選擇土壤淤泥層深厚、有機(jī)質(zhì)含量達(dá)1.5%以上的沼澤或河湖沿邊灘地種植;水深便于控制。如水深過深或易于干旱,水下土壤過砂、過粘,均不易選用。

基肥:如水下土壤比較松軟、肥沃,則不用耕翻,可將雜草清除,并略加整平;如水下土壤比較堅(jiān)實(shí),宜盡可能放淺水層,進(jìn)行耕翻、整平。每667平方米施人糞尿5000-7000千克作基肥。

定植:春季氣溫回升至15-20℃,如淮河流域多在4月初,選苗栽植。栽植前,從留種圃中選擇具有所栽品種特征特性、生長健壯的分株作為種苗。種苗要求連根帶泥挖起,隨挖隨栽,栽植密度以0.5米距離見方定植。如種苗葉片過長,可剪去上端以防定植后因風(fēng)搖動(dòng)。

養(yǎng)護(hù)管理

水深:香蒲要求水層深淺適中,前期保持15-20厘米淺水,以提高土溫,但要嚴(yán)防干旱,以免抑制營養(yǎng)生長,引起大量抽序開花;以后隨著植株長高,水深逐漸加深到60-80厘米,最深不宜超過120厘米。水深的控制是提高香蒲品質(zhì)和產(chǎn)量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

追肥:一般栽植后1個(gè)月左右,追施1次腐熟的糞肥或廄肥,每667平方米施1000-1500千克。以后每年春季視植株生長情況追肥1-2次,盡量施用有機(jī)肥,少用或不用化肥,以免影響品質(zhì)。

采收:采收方法有兩種,一種是用鐮刀從短縮莖上半部割下;另一種是將其與周圍的匍匐莖切斷后,用手拔出。采收時(shí)要小心,防止損傷田間的地下根狀莖,以免影響生長降低產(chǎn)量。采收的同時(shí),還要保留一部分生長健壯的植株,以利它們不斷抽生新株,繼續(xù)生長,持續(xù)高產(chǎn)。

栽植當(dāng)年因采收次數(shù)較少,產(chǎn)量較低,每667平方米約產(chǎn)香蒲150-200千克;到第二年后,采收次數(shù)和產(chǎn)量均可增加1倍;4-5年后,植株已衰老,產(chǎn)量大減,不宜繼續(xù)連作,必須換田更新。